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> 其他类型 > 当我踏入密林深处 > 第一天 第十四章 搜救与嫌疑人

第一天 第十四章 搜救与嫌疑人(1 / 1)

搜救屠柊杨的行动正在进行。此时,距离他失踪,已过去四十个小时。

四架直升机以芒梆镇周边山区为中心,从东、南、西、北展开拉网式寻人喊话。希望能发现烟火、图案等求救信号。

向芒梆镇派出所报案的人,是四月一号早上送屠柊杨进山的一位本地司机。据其口述,屠柊杨是当天早上七点进山的,进山后便再未与司机联系。原计划是四月二号下午四点下山,但屠柊杨没有在约定时间出现。于是司机跟派出所报了失联。随后,几位警员进山查看,并向护林员王森等人了解情况。王森陪同警察进入屠柊杨曾暂居的木屋,取走了他的几件衣物,作为警犬的嗅源。

芒梆镇派出所连夜向政府办公室和市公安局上报。第二天,市里成立了“04·02失联人员救援指挥部”,由森林消防总队牵头,展开全面搜救。

由于屠柊杨进山后的行进路线和目的地不明,搜救如大海捞针。参与搜救的人员达一百二十九人,包括山岳救援大队、宛汀森林消防中队、苍岭救援队、岭西管护局及本地向导等多方组织。

除了四架直升机,还有三架热成像无人机在悬崖、沟壑等地带环绕拍摄,捕捉热源线索。但由于山林极为密集,无人机在空中难以穿透林冠,林下影像的显现非常有限。

消防救援队投入了四条搜救犬,由训导员牵引,以曦崖山山脊为线,从半山腰开始,四散进行搜索。但山地范围极广,搜救犬需在几十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开展工作,这与传统的平地搜索或废墟搜索完全不同。在山地丛林的特殊地形下,人工搜索仍是主要手段。

五十岁的曲静是苍岭救援队最年长的女队员,已有十年救援经验。她身材高大结实,四十岁才开始接受专业训练。虽然起步较晚,但体能在同期学员中始终名列前茅。曲静为人和善,做事不疾不徐,登山时健步如飞。

郑晓天是她在苍岭救援队的队长,二人都与屠柊杨相熟。这次搜救,她和郑晓天同行。“以屠教授的体能和野外生存能力,不至于在这山里出事吧?”曲静语气乐观。

“不一定。”郑晓天简短作答。

“他就是没联系,说不定再等几天,屠教授就自己回来了。以前几次,不也这样?”

郑晓天没有答话,只默默想道:如果是以前,我可能也会这么想。但那篇新闻太不对劲了。

郑晓天极其不安。理性压不住那一点点成形的猜测。也许,这次真的是最坏的情况。

大山虽美,但它会吃人。

失联的人,不是失踪,就是受伤,更严重的就是性命垂危,甚至找到的时候已回天乏术。这时,搜救就会变成收尸。

正在他忧心时,对讲机里传来指令:“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分队请注意,你们的搜索区域已清查完毕。请原地待命。”

发来指令的是山下的指挥中心。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,搜救数据被实时记录与整理。无论行动规模多大,只需将数据逐项录入,系统就能迅速梳理出阶段性结果,理清各片区的搜索方式与清查程度,包括空中巡视、地面搜索、搜救犬轨迹等。

然而,这套系统基于一个假设:失踪者不会移动,也不会重新进入已清查区域。所以棘手的是,这种地毯式搜救只针对地面区域,不包括水下、地底和山崩活埋。

屠柊杨失踪涉及的区域极其庞大,要做到全面排查,几乎不可能。更何况,曦崖山山脉内水网密布,溪流纵横,最终汇入数以百计的湖泊。几乎每座山峰都有过滑坍或落石,有些甚至出现过雪崩。这意味着,一旦失踪者受困,极有可能早已被掩埋或遮蔽在复杂的地形之下。

郑晓天是四分队队长,他举手示意,让大家停下。

曲静卸下背包,往地上盘腿而坐。谁知屁股刚一落地,就被硬物硌了一下。“啊唷!”她痛得一皱眉,立刻起身查看。

竟是一部手机。

她捡起手机,交与郑晓天。不详的预感袭来。

这时,对讲机又传来指令:“四分队郑晓天,你们的搜索任务已完成,请留下一位队员做交接,其余人员与搜救犬即刻返回指挥中心。”

郑晓天十分诧异。刚过正午,今天的任务远没有完成,为何中途返回?

他不敢耽搁,将手机装入证物袋,安排曲静留下,立即带着其余队员整队下山。

抵达指挥中心时,郑晓天发现路边停着两辆警车。他让队员在外等候,自己径直走进指挥中心:“马大队,怎么突然把我们调回来了?”

马大队是这次搜救行动的总负责人。他见郑晓天风尘仆仆,立刻迎了上去:“晓天,我们刚接到市局消息,屠柊杨这起案子,警方怀疑不是单纯的失踪。”

他边说边指向旁边一人:“这位是宛汀公安局刑侦大队一中队队长,姜斌。他们掌握了一条嫌疑人线索,已初步锁定曦崖山中段的一片区域,请你带队过去协助搜查。”

“好。”郑晓天一边答应,一边跟姜斌打了个招呼,心里七上八下:果真被我料中了!

“马上出发吧。”马大队雷厉风行。

“对了马队,我们在山上捡到一部手机。”郑晓天随即递上。

马大队接过手机,转头对姜斌说:“稍晚,我们会把搜到的物品一并交给你们。”

姜斌点头致谢,带着郑晓天离开指挥中心。

走出门,郑晓天低声问:“嫌疑人是谁?”

“正在办搜查证。晚些时候,你就会知道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曦崖山生命考古志 03|隐匿与掩埋:山地中的地理消失机制

人消失在山中,有时不是因为走得太远,而是因为站在了地貌与感知的夹缝之间。

曦崖山的消失机制,是一套与地形、时间、物理动态、生态环境相互缠绕的复杂系统。它并不是简单的“藏匿”,而是一种地理结构自身具备的遮蔽能力。

首先是地表形态的反常规性。在曦崖山系,大量山体在长期滑移、断裂与沉降中形成“叠嶂状”分布,即一山套一山,林脊错落,夹缝如折页。人在其中,一旦偏离主径,只需两个横坡,就能被地形“完全吞没”。并非“藏得深”,而是“深本身就是一种地貌状态”。

其次是山体运动的覆盖性。曦崖山的某些山段,处在板块交错与沉降带之上,雨季中极易发生微型滑坍。不同于外部可视的滑坡灾害,这些“无声落石”更像是缓慢的埋覆:树木不倒,地貌未变,只有脚下轻微错动的石块,将一个倒下的人顺势带入更低的一层石堆或水洼中。此种“地貌性遮蔽”极难通过目测或航空视角察觉。

再者是植被的垂直遮蔽结构。曦崖山的森林系统多为“多层次冠层林”,即乔木、灌木、草本与藤本四层相套。即使直升机或无人机从空中搜寻,也只能“看见树”,无法“看穿林”。而一具倒地的人体,如果恰好位于藤本交错区域下,哪怕热成像设备也因温度吸收层过厚而难以形成轮廓。

最后,是时间介入下的感知削弱机制。在搜救行动中,超过72小时未找到的失联者,其被搜索概率将指数下降。这并非搜救人员不尽力,而是地貌、植被、水体、微型崩塌、动物扰动等多因素叠加之下,形成了一个“非线性消失空间”。这个空间并不神秘,但极其高效:它不主动隐藏,但任何非系统化搜索都无法突破它。

正因此,曦崖山从不把“失踪”视为孤立事件。在地质演化时间尺度上,每一次隐匿、每一层掩埋,都不过是这座山体日常进行的一种缓慢自我重组。

而人,只是恰巧站在了那一块将要挪动的石头上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沁南州符号志 06|指挥中心的秩序:一次山区搜救的幕后调度图

在一场山区失踪事件的搜救过程中,人们的视线往往集中在山林之间——那些背着绳索与水袋的搜救员,那些追踪气味的搜救犬,以及摄像机拍下的“生死72小时”。但在曦崖山脚下,有一个始终不出现在镜头中的中枢系统:指挥中心。

它没有特定的建筑样貌,有时是一处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,有时是借用护林站或乡镇会议室。内部结构简洁却高度功能化。空间分区通常包括:任务分配席、实时图像监控席、地形数据处理席、通信协调席,以及公安、消防、医疗等部门的接口窗口。每一块桌面、每一条电线、每一个笔记本屏幕,都是一次复杂系统运行的显影。

最关键的是那块山地搜索态势图——一张投影在墙上的数字地图。它不是静态的,而是时时更新的动态系统,记录着每一支队伍的当前位置、已清查区域、待查地带、人员体力分布、地形坡度变化、风险等级提示。每一个图层都可独立调阅,也可与实时无人机图像叠加。

这套系统的核心理念并非“派人去哪里”,而是避免无效搜索。在搜索面积达到上百平方公里、山体复杂、水网密布的曦崖山区域,如果没有科学的数据协同,仅靠经验与直觉,将不可避免地浪费人力、错失时机。指挥中心的作用,是将人从混沌中抽离,嵌入一套可计算、可回溯、可追责的秩序中。

但秩序不意味着冷漠。调度员必须同时兼顾“理性最优解”与“情绪最小代价”之间的张力:是否再派出一队?是否同意夜间搜救?是否扩大范围至已清查区?每一项决策背后,都是对资源分配、生命概率与时间窗口的计算与博弈。

这使得指挥中心成为“山区搜救文化”中的一块特殊地带。它不在自然之中,却不断与自然交涉;它远离行动现场,却承载着所有路径的推演;它是一种人工秩序对不可控地貌的理性应答,也是在现代技术介入后,人与山之间形成的一种新型关系。

山是野性的,调度是人为的。在曦崖山,这两者之间,日夜交替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曦崖山自然志 04|被林冠拒绝的眼睛:热成像无人机为何看不穿森林?

在许多灾难片、纪录片、警匪剧中,热成像无人机仿佛是“上帝之眼”——它高悬于空,洞察一切热源活动,在黑夜中寻找失踪者的微光踪迹。然而在曦崖山这样的亚热带山地密林中,这只眼睛,往往被森林拒绝了。

原因就在于林冠层的阻断作用。

林冠,并非一顶薄薄的绿色帐篷,而是一层厚度惊人的生态结构。它由乔木的顶层枝叶、藤本植物、附生苔藓与雾状水汽共同组成,在某些海拔区域,其厚度可达十米以上。植物的蒸腾作用与密集排列会形成一个热量缓冲带,遮蔽了林下所有更弱的热源。

而热成像的工作原理,是探测物体表面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红外线辐射差异。一只小型无人机的热像仪,穿越林冠时必须面临几个难题:

温差被遮蔽:林冠本身在阳光直射下吸热显著,温度极高,与林下人体的热差被“稀释”,信号对比度降低;

动态噪声多:风吹枝叶的移动,会造成热图像的不规则波动,容易出现误判;

垂直视角受限:树冠不是平整的天花板,而是不规则、立体交错的生长结构,形成大量热盲区;

湿度干扰:曦崖山的空气湿度极高,雾气、蒸腾水汽会削弱热像信号的清晰度;

设备功率限制:常规搜救无人机为轻载型号,搭载的是低功率热成像模块,分辨率有限,难以支撑穿透级别的深林观测。

换句话说,热成像无人机更适用于开阔、干燥、温差显著的地形——如荒漠、高原、城市边缘地带。而在曦崖山这样的林冠复杂区域,它能做的只是初步探查与路径规划,真正的“寻找”,仍然需要人脚穿越密林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在曦崖山的搜救体系中,无人机只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——它为人类提供方向,却无法替代人类本身的进入。

技术能抵达的边界,不是科技的终点,而是生态系统的边缘。林冠像一道柔软却坚决的幕布,提醒着人类:你所操控的工具,并非万能之眼。山林有它自己的私密性与不可侵犯性,有些地方,必须亲自走进去。

最新小说: 我把生活过成了段子 追回前任也是一门学问 沪磐记 三月红袖未添香 不用多好也会被爱 EMO?不可能的事! 神印:身为圣女我拐走了魔族太子 梁人者说之春风文心集 池梨落时归来 境由心造短篇小说集